5月10日,汇医慧影正式宣布获批国内首张X射线骨折AI产品NMPA三类证,这也是国内同类产品的首次获批。
至此,汇医慧影DR骨折AI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唯一手握国内NMPA三类证、欧盟CE双重认证的X射线骨折AI产品。早在2020年5月,汇医慧影的骨折X射线辅助诊断软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两项发明专利证书。当时,汇医慧影联合创始人郭娜曾向雷锋网说到,“前两年的我们,更多地是围绕CT影像的模态做文章。而从今年,汇医慧影在思路上的一个大转变在于,加大在X光领域的产品开发力度。”
而这样的转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兑现了成果。
随着DR骨折产品的正式获批,汇医慧影的AI能力将会在骨折场景中发挥更大的潜能,进而成为AI赋能全国创伤中心、急诊平台和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
随着国内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分级诊疗的落地,以汇医慧影为代表的医疗AI头部企业,将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减少误诊误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借助DR这一保有量最高的设备,助力健康中国2030。
骨折——赋能巨大且迫切的医疗需求
汇医慧影切入骨折诊断这一场景非常精准,因为骨折诊断具备“肉眼可见”的需求紧迫性。
汇医慧影创始人&CEO柴象飞分享了入局DR骨折的逻辑,他表示:“除心脑血管疾病外,骨折已是一大高发疾病,每年发病人数不少于500万人次,具有很大市场容量。”
首先,骨折类疾病急诊和夜诊占比较高,对影像学诊断时效性要求较高,在高疲惫、急诊断的情况下要保证骨折筛查的准确率,尤其是在手、足的众多关节中找准骨折部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旦漏诊,就会延误治疗时间,影响愈后及功能恢复。更有甚者,会引发医患矛盾。
(图片说明:因骨折漏诊在法律网上咨询求助的患者贴截图)
其次,创伤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卫生问题之一,包括高空坠落伤、重大灾难事故死亡等,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高达6200万人次。为此,我国已在28个省份建立360个区域创伤救治体系,1015家综合医院建立了创伤救治中心,覆盖2.3亿人。
如何基于如此庞大的覆盖网络,建立一个“快速、高效、协同”的创伤急救系统,让患者在黄金时间得到诊断和救治,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是发展创伤中心的首要问题。
面对急诊平台和创伤中心对于“速度和准确度”的高要求,AI骨折产品可以在7*24*365都保持“专业度”和“敏锐度”,在急诊和创伤中心等“与时间赛跑”的科室里充当医生的帮手,对诊断过程进行提速保质,这对于骨折诊断的场景至关重要。
DR——AI产品落地的最佳载体
骨折诊断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容量和紧迫性,问题是,该用什么样的硬件形式来承托?CT还是DR?这其中就包含了多方面的现实考虑:设备占有率以及经济效益。
早在4年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子君教授就曾表示,从筛查角度,基层是要解决早期发现的问题,如果基层是用CT解决的话,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它不是一个成本效益很高的方法。如果用AI-DR来解决就很好了,即用低成本来解决,这样就面临了AI怎样早期发现的问题。
一般而言,DR的检查价格在几十元,而CT则需要200-300元不等,对于患者来说,当然愿意选择更经济的检查方式。而且,对于各种外伤,尤其是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DR,检查方便快速。
因此,在常规就诊过程中,临床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也会首先考虑进行DR检查。
此外,DR设备的保有量,决定了它是满足基层医疗需求的重要前提。
汇医慧影联合创始人&COO郭娜说到,“坦诚地说,(这款产品)是我们寻求模态突破的重要尝试,是花更大的力气将市场占有率从1000多家三甲医院扩大到3万家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一步。”
这句话的背后有数据支撑。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X线成像设备市场保有量约9万台,远远高于CT(约2.5万台)和MRI(约1万台)。由于DR市场相对成熟,中国医疗机构开始配置X光机设备已有几十年历史,设备每年的更新需求以及DR设备普及带来的增量市场非常可观。
而且,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1.4万个,根据不同等级医院对移动DR的配置需求,市场移动DR需求量至少为44925台。根据“医招采”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年移动DR采购量为928台,而DR设备更换周期长达5年以上,预测目前国内保有量低于5000台,市场缺口较大。
因此,从几年前开始,各省市陆续开展了大规模DR集中招标采购项目,DR市场将进一步迎来放量增长。
相比之下,CT、核磁作为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目前国产化率较低,且产品售价较高,目前主要为二级及以上医院配置,基层、民营医院机构普及程度有限。
所以,想要抓起基层医疗的需求,就要从最普及、最经济的设备入手,这样才能将AI赋能医疗设备的口号落到实处。
做基层用得起来的AI
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是医疗体系的末梢神经,而信息化程度低、资金和专业放射科医生短缺,是阻碍基层医院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统计数字显示,医学影像数据年增长率为63%,而放射科医生数量年增长率仅为2%。郭娜坦言,乡镇医院、卫生所等医疗机构缺的不是设备,而是医生的诊断能力。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即便设备的保有量再高,患者检查的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而医联体+AI将成为分级诊疗的新杠杆。
周子君教授曾表示,AI在基层医学影像中的医疗场景,未来需要一个整体的数据解决方案来解决基层医疗这个问题。他说到,“乡镇卫生院的拍照水平、医生水平可以通过培训达到要求,但诊断确实是一个问题。未来能不能通过云的解决方案来用基层大数据进行诊断。”
因此,从基层的实际条件出发,汇医慧影的DR骨折产品部署可以支持云端部署和院内部署,可以让基层医生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也能拥有与三甲医院均质化的诊断水平。
5年前,汇医慧影刚刚成立时,选择以智能医疗影像为切入口,只是围绕AI算法模型、技术落地进行探索性尝试。
而依靠图像深度学习的核心技术和多项专利技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汇医慧影目前拥有了NovaCloud®智慧影像云平台、Dr.Turing®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和RadCloud®大数据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三大产品体系,让医学影像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完成从筛查、诊断、治疗决策支持的闭环。
作为医学影像AI的前沿见证者,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教授也表示,随着审批的推进、资本的理性与企业研究的深入,影像AI正朝着良性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未来,多病种、全流程、平台化、软硬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将是未来AI发展的趋势。
骨折DR产品的获批,与刘士远教授所预言的趋势不谋而合。
今年4月,汇医慧影联合新疆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了关注肺结核活动,DR肺结核辅助筛查产品已经在新疆喀什部署应用。
此次DR骨折下证,则是汇医慧影关注基层、让AI切实帮助基层医院的进一步体现。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指出,要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汇医慧影正在用科技助力“健康中国”,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医生有用、能用、爱用的产品。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