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2024第四十四届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官网! 上海展 北京展 深圳展
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行业新闻

国创联行:中国医药健康行业八大趋势

时间:2023/2/27 14:09:5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点击:

近日,罗兰贝格发布了《中国行业趋势报告》,对医药健康、汽车、工业、化工、能源、交运等19大行业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包含政策走向解读、新闻热点话题观察与研究成果总结等。以下内容摘取自罗兰贝格《预见2023中国行业趋势报告》的医药与健康服务板块。基于疫情防控新常态,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有望恢复至疫情前的基本运转逻辑,行业整体呈现原生需求回弹、市场推广产品创新、估值切换、投融资行为升温等迹象,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2023年是中国市场向“后疫情”时代转变的关键一年,也是医药健康行业重塑、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01|人口老龄化与健康管理意识增强推动医疗需求提升,疾病诊疗渗透率仍有待提高,医疗服务场景更趋多元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平稳增长,20212030年增速将明显加快。2030年老年人口占比约25%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与占比不断增加。中老年人口是疾病高发群体,肿瘤、心脑血管、自身免疫、眼科及齿科相关疾病的患病率较高,带来了巨大的医疗需求。以糖尿病为例,《中国老年糖尿病诊断指南(2021)》指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约30%,远高于全球平均19%的患病率水平。从诊疗角度看,我国糖尿病患者知晓率(37%)与治疗率(33%)均处于较低水平,与美国76%知晓率和78%治疗率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各类疾病的诊疗率有待提高。同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约77.1岁并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人均预期寿命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升将带动多层次、多样化健康管理需求快速增长,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等总需求也将急剧增加,消费性医疗、私人高端性医疗等非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将在未来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02|带量采购政策趋于稳定,领先企业于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展等维度寻求破局2022年,虽然带量采购政策仍然在持续扩面,但无论是第六批、第七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所涉及的高耗领域(脊柱相关)国家集采,还是近期开展的电生理、肝功能生化试剂省际联盟集采,都呈现出明显的“温和化”趋势。政府支付方通过招标规则合理控制降价幅度,在避免出现价格战的同时降低淘汰率。不仅有效维持了供应商的稳定性,也更多认可不同厂商在产品与服务上的相对差异性。在市场格局逐步稳定的背景下,领先企业正逐步尝试通过产品创新、运营效率提升和渠道拓展等维度进行破局。虽然在集采背景下,创新药与创新器械产品的生命周期受到挤压,但短期内尚未具备带量采购的条件,国家医保局也明确表态暂不将其纳入集采范围,并通过优先审批通道等政策支持创新。此外,领先药械企业也在尝试通过集采标外市场,尤其是零售渠道来拓展市场通路,以追求更高的盈利水平与回报率。03|数字化医疗服务向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拓展,“未来医疗”初具规模新冠疫情以来,中国消费者与病患的健保消费旅程已逐渐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各环节的数字触点全面打开。预约挂号、问诊、续方购药、医患互动与自我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活动均可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并于疫情背景下实现进一步的催化与成熟。2022年9月,基于对全球19个国家约2500位患者的调研罗兰贝格在《未来医疗4-未来的医疗患者》报告中指出,超过70%的中国患者对科技巨头企业提的数字化医疗健康服务持接受态度。其中约 50%患者愿意为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性等优势支付额外费用,且中国在两项意愿度排名中均位居受访国家第一名。除消费者对数字化医疗的开放态度外,医疗大数据的积累、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延伸与政府等更多相关的协作使得中国的医疗健康服务从疾病后置治疗向前置预防以及健康管理环节延伸拓展。其中,商业健康险的创新延展尤为显著,通过与更多医疗机构在健康教育、健康消费、体检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未患病人群的健康管理。一方面积极降低保险赔付风险、提升盈利性,另一方面有效加强客户忠诚度、稳固客群。未来数字化医疗服务将涌现更多的创新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普惠、精准及全周期的医疗数字化旅程体验。04|医疗新基建与贴息贷款政策持续加码,推动医疗设备市场需求持续高企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医疗新基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弥补医疗资源供给侧的结构性短板问题。在《“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三级医院扩容、基层医院提质等医疗新基建立项数量显著高于往年。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开展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通知》正式出台,预计带来超2000亿资金支持,有效缓解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与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并进一步加速推动医疗新基建发展。受此影响,除前期土建环节外,手术室、ICU、影像科、病理科、检验科与药房中期建设所需的医疗设备以及后期医疗信息化工程的相关需求将持续走高。预计从2023年上半年起,随着鼓励政策与贴息贷款的实施落地,医疗设备采购订单将会逐步放量,带动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与增速进一步攀升。05|医疗支付仍旧面临压力,腾笼换鸟之际,支付端结构性优化势在必行2021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24年底前我国全部统筹地区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并于2025年底基本实现医保基金和病种全覆盖。自DRG/DIP在试点城市模拟运行起,结合带量采购逐步落地实施,我国医保基金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医保基金结余从2021年起实现持续增长。但我国医疗支付供给侧仍存在结构性短板,在直接医疗支出中商业健康险赔付占比不足5%,更多的支付压力仍旧由患者个人承担;而根据《2022年惠民保可持续发展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整体参保率仅为6%。凭借快速发展的趋势,政府、药械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更多相关方积极入局,为商业健康险进一步实现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扩大覆盖带来了渠道、信用背书、增值服务等诸多助力。06|依托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供应链重塑,国产替代将向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产业链要稳定可控关键共性技术要突破重点领域短板要补齐”等要点,同时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进一步要求政府采购应当优先购买国产品牌的科技创新产品及服务。面对新冠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医疗科技行业突破技术封锁、加速推进国产替代势在必行。2019年以前,中国生命科学与制药相关设备、耗材领域一直由外资企业主导;新冠疫情爆发后,尤其是2022年以来,国产厂商凭借国内供应链相对稳定的优势,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兑现多年积累的技术实力,寻求产品突破、扩大产能,成功在制药设备和包材、生物实验试剂耗材等细分赛道蜕变成国内与全球市场中一股不可忽略的新兴力量。未来进一步叠加强化内循环和“强链补链”的政策支持后,国产厂商将在生物医药上游供应链领域维持高速、高质量发展。07|创新升级、协同补强主旋律下投融资持续回温,重点细分赛道估值修复消费健康: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庞大的中老年与慢病患者为消费健康市场塑造需求基本盘。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消费者保健意识增强,进一步驱动市场放量。其中眼科、医美、居家护理、营养保健等细分领域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中医药:《“十四五”制药发展规划》出台,针对中医药产业提出中医医疗机构数、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等15项具体量化发展指标。同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销售结束,销售范围拓展至所有具有中医执业的医疗机构,并按标准纳入医保乙类目录。在相对较小的集采风险与龙头企业的拉动之下中医药行业将呈现持续的快速增长趋势。创新药创新医疗(7.460, 0.01, 0.13%)器械/设备:政策层面持续大力支持创新药物与医疗器械本士化发展,中国企业在以上领域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深化全球产业链地位。在疫情常态化阶段,企业是否具有可被验证的创新能力与研发体系、是否具备高质量或强差异性的产品管线将成为其是否能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关键标准。生物创新药仍将占据医疗投资的核心关注地位。其中,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等已被验证落地性的细分赛道由于其持续性技术创新需求和市场增量空间等要素,将持续保持较高热度。体外诊断、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企业凭借此轮疫情成功积累一定现金流基础,部分领先企业抓住机会加速布局海外业务。医疗新基建与贴息贷款政策将进一步刺激医疗机构增加改扩建项目需求,撬动医疗设备市场扩容。其中,国产高科技医疗设备将进一步享受政策红利,抢占市场份额。CXO:国内外生物医药创新方兴未艾,新药研发管线数量再创新高,推动对 CXO服务需求的攀升。中国CXO企业凭借日渐积累的规模化效应,配合自身成本与平台技术优势,背靠全球和国内两个市场,持续发展壮大。生命科学和生物制药上游产业:新冠疫情下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生物制药上游设备、耗材与包材企业凭借供应链稳定优势与技术基础,开始寻求国产替代,并在全球市场中再冉升起。08|跨境交易合作将趋于频繁,优质标的识别、海外市场准入与产业链布局为核心能力近年来,国内医疗健康行业投融资金额不断攀升,2020年出现爆发式增长,并于2021年达到顶峰6025亿元人民币。由于疫情影响,2022年上半年投融资额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虽然今年整体投资热度略有放缓,但医疗行业投资结构正面临转型,医药企业投资逐步呈现全球化布局的趋势,在跨境合作领域持续释放活力。国产医药企业加速布局海外,而海外资本与产业也积极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占略机会。出海角度,随着药品集采、医保谈判持续推进,国内医药企业发展空间被日益压缩:与此同时,国际市场对我国药企创新研发能力认可度逐步提升,海外新兴市场也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与未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医药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迈向全球化,以寻找发展的沃土。在活跃的跨境交易合作背景下国内医药企业应积极构建优质标的识别、海外市场准入与全产业链布局能力以抓住发展机遇。我们也有理由相信,2023年疫情进入常态化以后,跨国交易服务需求将更密集更多元,推动产业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