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外骨骼机器人公司ReWalk(纳斯达克股票代码:RWLK)宣布,上周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通知,截至2022年10月10日公司收盘价已连续30个工作日未达到1美元,已不符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标准。
ReWalk有180天的时间来弥补,如果截至2023年4月10日,公司能够连续10个工作日保持每股至少1美元的收盘价,并且保持公司市值至少为100万美元,符合所有其他纳斯达克上市标准,并书面承诺其打算在第二个合规期内遵守上市公司规定,则有可能重新获得合规性。
反之,如果公司未能达到上述要求,则会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
来自以色列的ReWalk是全球知名的外骨骼先行者,于2014年取得FDA批准,是首个在美国获批的外骨骼机器人产品。
Amit Goffer博士
ReWalk创始人Amit Goffer博士由于一场车祸不幸瘫痪,原本须终生依赖轮椅活动。凭借着对重新行走极大的渴望,Goffer博士和几名同样遭受瘫痪之苦的患者组成了研发团队,致力于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
创始团队凭借自身的经验,对瘫痪病人的需求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很快推出了一代产品,收获了大量关注。2014年9月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股价也达到了最高点853.75美元/股,一度被热捧为外骨骼界的特斯拉。
但在随后几年ReWalk股价开始大跳水,从20年开始长期在1美元左右徘徊,截至2022年10月17日收盘,股价为0.85美元/股,市值5311万美元,较巅峰时期缩水了1000倍!
凭公司目前的股市表现,返回到1美元/股以上的水平也已经相当困难,目前公司未对究竟如何应对此次退市危机做出表态,也让人不禁发问,曾经外骨骼界的标杆公司究竟怎么了?
01
“钢铁侠”只能成为富人的游戏?
很多人把外骨骼机器人比喻成钢铁侠,这种技术不仅能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行走、完成康复任务,也能让健康人获得几倍于自身的力量,比如此前就有给外卖小哥配备的助力设备,甚至作为新型的武器,成为士兵增强战力的装备。
而ReWalk公司专注于为因脊髓损伤或中风而患有下肢残疾的个体开发,制造可穿戴机器人外骨骼。
Rewalk是首个使用倾斜传感器来进行自主走路的的外骨骼机械装置,由可穿戴外骨骼关节,一系列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构成,为膝盖和臀部运动提供力量支撑。
最独特之处在于,经过磨合训练后,ReWalk就能以使用者习惯的步伐节奏行走,用户只要前倾上半身,就能启动第一步,反复这一过程就能实现走路。
强大的中央处理系统和高精度传感器,会不断检测重心位置的细微变化并调整运动,能最大程度让使用者感觉自己像在用自己的腿走路一样。
Rewalk旗下两大产品系列,分别是ReWalk Personal和ReWalk Rehabilitation。前者是硬外骨骼机器人为截瘫患者设计,帮助用户重获站立、行走和上下楼梯的能力;后者用于下肢康复训练, 是一种电动、轻便、可穿戴的软性外骨骼。
ReWalk Personal于2014年获得了FDA的上市许可,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硬性外骨骼机器人。这款产品的诞生,让ReWalk正式成为了外骨骼届的标杆,一时之间风头无两。2014年9月12日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但销售难题很快就凸显出来。
在漫威电影宇宙中,凭借“战甲”称雄的钢铁侠就是一个大富豪,毕竟只有土豪才穿戴得起这些精密的盔甲。
ReWalk的硬性外骨骼产品售价也同样不菲,单个机器人的价格高达近7万美元,尤其是很多瘫痪病人已经支出过昂贵的医疗费用,很难再拿出这么大一笔钱。
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惨淡400万美元,亏损2200万美元。
最新的财报也同样不乐观,2022年第一季度的公司总收入为90万美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为130万美元,同比下降了30.8%;净亏损为440万美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的净亏损为310万美元。
2021年的年收入为600万美元,同比增长36%,非GAAP净亏损为1,160万美元。
02
创始人另寻他路
在销售思路上,ReWalk一直在寻求加入医保报销,以及与退伍军人管理局和政府医疗项目等建立合作。
2015年12月,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宣布了一项国家政策,为美国所有符合条件的退伍军人评估,培训和采购ReWalk外骨骼系统,也同期在欧洲实现了一些法定事故保险报销,但这样的市场拓展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公司已经更多的开始推出软性的康复类外骨骼产品。比如去年旗下产品ReBoot被FDA指定为突破性设备。
ReBoot 是一种轻巧的、电池供电的矫形外骨骼,旨在帮助因神经损伤(如中风)而导致脚踝功能下降的个体恢复行走能力。与此前公司推出的ReStore是“姊妹产品”。前者用于家庭环境,后者用于康复机构。
在售价上,软性的康复外骨骼要便宜得多,适用人群更广,市场推广也相对容易。
ReWalk创始人Amit Goffer博士目前已从公司退休,但并没有停止创业之路,又在以色列创立了UPnRIDE公司,开发一种用于瘫痪人群的站立式轮椅。
这种轮椅有点类似于平衡车,用户可以站立着操作,据 Goffer博士透露这款车子的售价在25,000 美元至 30,000 美元之间,而目前精密轮椅的价格在15,000美元到50,000美元不等,这个定价可以说比较中档。
创始人另起炉灶,也说明外骨骼的销售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03
国内市场开始起步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统计披露,2018年全球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5.29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6.173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2.1%。
其中,康复训练外骨骼机器人主要有奥地利SCHEPP、瑞士Hocoma、美国Woodway等知名品牌;辅助行走外骨骼机器人除了以色列的Rewalk外,还有美国的EKSO、日本Cyberdyne、新西兰Rex Bionics等品牌。
而在国内,目前也已经有一些企业开始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布局。2018年,国内外骨骼机器人创企傅立叶智能宣布完成了3000万的A轮融资。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彼时已推出了两款产品上肢力反馈运动控制系统Fourier M2以及下肢外骨骼机器Fourier X1。
北京大艾机器人作为外骨骼机器人领域产学研的代表,其研究团队全部来自于清华、北航等知名高校。目前,他们已经推出了两款产品,其中Ailegs艾动主打下肢损伤中后期康复训练,而Aiwalker艾康则配有移动台架,供早期康复患者使用。
此外,杭州尖叫科技已推出Scream One实时人体交互步态移动外骨骼机器人、深圳迈步机器人推出了BEAR H1外骨骼机器人等。
那么外骨骼机器人的推广难题在国内是否也同样存在呢?
在医保支付方面,目前国内的医保支付正在向康复倾斜,外骨骼机器人被看作是康复服务的重要产品。在北京,移动式机器人辅助下肢步行训练被纳入甲类医保类别,项目价格为222元一次。
近期也传来乐观的消息,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其中新增康复项目25项,包括躯体智能作业系统训练、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等。
不过国内康复观念同样有待提升,相较国外对于康复有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疗发达,有专门的社区康复医院,包括私人门诊康复模式也非常成熟。在中国并没有小型的社区康复中心。
尽管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势必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康复需求,但目前外骨骼康复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选项,市场还有待于培育和养成。
未来全球外骨骼机器人标杆ReWalk能够触底反弹吗?国内还会有哪些公司涌现?器械之家会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