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01全球最大卫生体系建设蕴藏庞大需求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问题需要建立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作为全球唯二的十亿级人口大国,中国天然具有最庞大的医疗卫生潜在需求。
一方面,中国人口结构问题凸显,这亟需全方位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根据2020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高达18.70%,14岁以及下人口占比则低至17.95%,亟需鼓励生育和应对老龄化,这需要建设涵盖人民群众生老病死的全方位医疗卫生体系。
另一方面,中国医疗卫生消费水平仍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卫生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消费升级需求,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强大、更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消费水平有望向发达国家靠拢。
02卫生体系建设亟需医疗“新基建”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备受重视,基层医疗设施亟需补短板。二十大报告再提“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新冠疫情使得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受到空前关注。
本次疫情暴露出我国疾病防治短板+当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现状。具体来看:
第一,我国人均ICU床位数配置远低于发达国家。据OECD数据,2020年中国每十万人ICU床位数为4.5张,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如德国28.2张、美国21.6张。
第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2021年我国医疗卫生开支占GDP的比例为6.5%,OECD国家平均值为8.8%,而美国高达18%,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空间上,东西部医疗资源发展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沿海地区;结构上,三级医院承担大量医疗行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够充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疫情后相关部门印发系列政策,鼓励以三级医院为代表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三级医院基层分院建设。
2022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支持县域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县完善县级医院,推动达到三级医院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
同年5月,发改委、卫健委等联合印发《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从目前的成效来看,疫情前受到抑制的新医院立项数量压制得到明显的恢复,连续两年创新高。与此同时,卫生行业和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均在2021年初达到最高点,随后有所回落,但是卫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保持相对高位,明显高于医药制造业固定投资增速,表明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维持高景气。
03医疗器械或将持续受益
一方面,医疗新基建是国家医疗系统建设的大趋势,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等相关企业也将相继受益;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顺应医疗新基建浪潮,医用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科室配套的医疗设备将持续放量,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另一方面,政策因素也将提高医疗器械国产化需求,如国家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带量采购降低高品质国产产品的准入壁垒,DRGs/DIP对医院的成本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全国数千亿级医疗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即将释放,医疗器械行业将持续市场需求的高景气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