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应对老龄化、慢病高发的态势,我国制定和推出有关政策,鼓励社会办医、康复医疗的发展。但是“重治疗轻康复”的观念由来已久,以致于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能力不足、康复医疗人才短缺,民众对康复医疗认知度、接受度低,整个行业发展仍然受到一定限制。
据统计2019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约705亿元,KPMG(毕马威)预测,2020-2025年期间,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9%,至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改变康复医疗现状与市场前景之间的矛盾成为摆在行业面前的问题。
注重康复医疗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短缺是国内康复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据统计,我国康复师占基本人群的比例约0.4:10万,而发达国家该数据则达到5:10万,两者相差12.5倍。按照国家规划,我国二三级医院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需要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5倍以上,可见目前国内康复医疗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要想在今后能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必须加强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
首先,有条件的院校要积极设置康复治疗学和康复工程学等紧缺专业,并根据实际设置康复物理治疗学、康复作业治疗学、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专业,增加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供给;其次,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康复医疗临床需求,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医疗机构中正在从事和拟从事康复医疗工作的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也要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康复医疗基本知识的培训,将康复理念贯穿于疾病预防、诊疗、康复等全过程。
培养患者康复意识
国内患者把康复当作苦差事,还需要医生反复叮嘱才会进行康复训练,没有康复意识。一些患者,虽然有康复意识,但医院不提供这种服务或服务价格昂贵,让患者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现状,医疗机构必须要想办法,提升患者康复意识、培养患者康复治疗的习惯,并且要完善康复计划类型为患者提供性价比高的康复医疗服务,这样才可能推动康复医疗的发展。
在当下康复治疗师严重缺乏的环境下,医疗机构可以借助医院信息化系统,将康复流程按病种标准化,同时提供在线康复咨询、康复知识科普等服务,不仅能缓解治疗师不足的问题,还能够督促患者按照既定计划完成康复,效果好、费用低,更易被患者家庭所接受。
--为患者制定康复计划,提高康复科学性
比如脑卒中患者,一旦患病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极高。即使及时抢救也会留下后遗症,如说话不清晰、吞咽困难、偏瘫等,不过只要患者能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就能大大提高恢复率,前提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康复方式。
针对这一类人群,医护人员可以借助尚医智信互联网价值医疗平台,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院外康复计划,计划包括患者用药、语言功能锻炼、日常活动锻炼等项目以及复诊提醒,而且计划的执行必须要由患者家属和医生共同配合,这样医生才能尽可能指导患者康复步骤并及时了解患者院外的康复进程,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关注患者心理康复
部分患者因为遭受了身体的残疾,很容易情绪低落,所以在关注患者身体康复的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疏导。家属要及时发现患者心理问题,医生也要善于发现并定期与患者沟通,为患者答疑解惑,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价值医疗计划的医生团队可以与患者或其家属在线实时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患者如果有任何疑问,也可以直接咨询医生团队,在院外享受“多对一”的专业康复指导。
--线上知识科普学习,增强患者意识
为加强患者对疾病康复的重视,医疗机构借助尚医智信系统,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患教文章等形式,为患者家属推送康复类知识,指导患者在饮食、运动方面的注意事项,也能通过积极正向的心理引导知识,增强患者的身心健康。既为他们提供了实际的康复指导,也在无形中提高患者康复意识。
完善国内康复医疗保障
在美国,医疗部门对各级康复机构严格把控,对康复实施不同保险支付政策,引导各类康复机构迅速发展和完善,能满足患者不同层次、不同治疗阶段的康复需求。但在国内,大部分康复项目还未被纳入或未被正式纳入医保项目,康复医疗服务网构建不成熟、社区康复服务极其不完善。我国许多患者虽然在中风、心肌梗死等急性疾病中被抢救了过来,但由于许多康复项目未被纳入医保项目,许多病人对康复“望而却步”,而社区康复服务缺乏也导致患者愈后效果差。 若将康复项目纳入医保,绝大部分患者就可能享受到术后专业的康复治疗,这也将提高国内康复产业的发展。相信随着市场的推进,康复医疗纳入医保将成为现实。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致残率上升、百姓健康消费需求升级驱动下,国内的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群体将不断扩大。为更好地应对康复医疗需求的上升,提供更好的康复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应该提早布局,加强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提高患者康复意识,在摸索中构建出一套完善的康养体系,才可能提前占领康复医疗市场制高点。
【来源:中国网医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