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政策强力推动!这类医用材料市场突破3000亿大关!

时间:2022/2/21 11:10:21点击:

政策强力推动

生物材料规模突破3千亿大关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人们对于生物医用材料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加大。

据《2017—2021年中国生物医用材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已从2011年的650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2400亿元,实现了将近4倍的增长。


2011—2021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

特别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以及《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突破发展”等政策引导下,未来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规模注定会突破3000亿元、35000亿元的大关。

需求激增

医用粘合剂迎来代理好机遇

而在新型医用材料中,可应用于“伤口闭合”领域的医用粘合剂受到了医患双方的共同欢迎。

相较传统手术的伤口闭合方式,使用医用粘合剂无需针线缝合,无需二次拆线,不容易形成较重的缝合疤痕(蜈蚣状缝合疤),操作更加便捷,使用更加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医用粘合剂还被业内誉为微创手术“黄金搭档”,如今我国微创外科手术量已从2015年的4248台增长至2019年的8514台,渗透率将近40%,这种趋势下,医用粘合剂的市场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


另一方面,国家《“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亦指出,要“引领筛查预警、早期诊断、微/无创治疗等新型医疗产品全面实现国产化,减少进口依赖,降低医疗成本”。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国术后护理市场上,生物材料的国产替代进程必将加速加码。

而博恩锐尔,作为由清华大学博士团队创建,主营创口修复类生物医用材料、再生医学等高端耗材的国产生物材料品牌,经过多年自主研发,已建立多个高分子生物材料技术平台,产品技术水平均处于业内领先地位。目前已授权专利20余项,已获得各类医疗注册证6项,值得信赖。

特别是在创口修复方面,经临床验证,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能够有效消除缝线缝钉对组织的挤压和创伤,减少异物引起的组织反应,有效避免缝线疤痕,愈合效果良好,是医院提升服务质量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

新一代封闭式伤口粘合产品

只需涂抹 告别缝合


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

创口修复新选择!

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作为新一代医用粘合剂,是目前皮肤粘合领域的创新产品之一。相比较传统的针线缝合,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利用其专利涂抹器,将胶水均匀涂抹于创口表皮,操作便捷,防水阻菌,无需缝合,减少疤痕!


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临床三大优势

一、伤口免缝线、愈合效果好

经临床验证,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能够规避缝线/缝针对组织的挤压和创伤,减少异物引起的组织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有效避免蜈蚣状缝线疤痕,愈合效果良好。


无需缝合,伤口愈合效果佳

二、防水阻菌、避免二次感染

产品主要成分是氰基丙烯酸正辛酯,胶体可迅速固化成胶膜,并与创面紧密粘合,从而提供封闭湿性愈合环境,维持闭合状态;胶膜在术后7-10天,随着皮肤角质化自然脱落。在创口愈合过程中,胶膜起到阻菌阻水屏障作用,从而避免术后二次感染。


防水阻菌,柔韧贴肤,粘合效果佳

7-10天随角化皮肤自然脱落


三、操作安全便捷、减轻医生负担

1、产品内部的安瓿管封装设计,只需挤压,即可使用;

2、特质材料涂抹头、挤压器对出胶量双重控制,涂抹均匀平整;

操作简单便捷,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医生操作负担。


新型生物材料!

全面提升伤口愈合效果

相比于上一代粘合剂的主要成分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主要成分为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有着闭合强度更高、柔韧性更强、皮肤刺激性更低等强大优势。同时在创口愈合过程中,胶膜作为细菌屏障,柔韧防水、避免二次感染,让患者的术后体验更好。



临床用途广泛!

满足更多需求

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适用于普外科、急诊科、妇产科、泌尿科等各种手术创口的粘合(包括微创切口的粘合),具体包括腹腔镜手术、疝气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剖腹产、头皮裂伤、肾切除等。


博恩锐尔创始人兼CEO甘少磊曾指出,就目前来看,国际生物材料领域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海内外技术研发能力还没有像芯片等领域一样形成绝对优势。对于以博恩锐尔为代表的国内生物材料企业,最大的弯道超车机会在于新型材料、先进制造、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集成及搭建能力。

在这种发展背景下,身处优势赛道,搭乘政策东风,操作便捷、使用安全、弱化留疤性的博恩锐尔医用粘合剂,极有可能成为从一线城市的三级大医院到更广阔的县级、乃至基层医疗市场的最优选择!

上一篇:山东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监管

下一篇:超6000亿元市场前景,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返回顶部